抗菌產品的主要特點就是能夠對表面的細菌有抑制或殺滅作用。 然而, 細菌是一類用肉眼根本看不到、 摸不著的微生物,所謂的抗菌作用不能直接觀測, 而是需要通過微生物實驗室進行一系列專業的檢測, 最終反應其抗菌作用的大小。 美國、 日本、 國際標準化組織以及我國均制定了抗菌產品的檢測標準, 對抗菌產品抗菌作用大小的檢測方法和流程均有嚴格規定, 這類標準不僅針對抗菌陶瓷, 也包含了適用于抗菌塑料、 抗菌涂料等建材產品。
作為第三方檢測中心,中科檢測機構擁有CMA和CNAS認證檢測資質,檢測設備齊全,數據科學可靠,可出具國家認可的抗菌建材檢測報告。
抗菌性能檢測方法
抗菌性能檢測方法主要有四種: 擴散法、 貼膜法、 振蕩法和吸收法。
擴散法, 屬于定性方法, 其試驗原理為利用抗菌劑不斷溶解, 經瓊脂擴散形成不同濃度梯度, 試樣放在兩層培養基上,培養一定時間后, 根據培養基和試驗接觸處細菌繁殖的程度,定性評定試樣的抗菌性能。 主要用于抗菌劑在試驗瓊脂上會擴散的試樣的抗菌性能檢測,或者是用于抗細菌性能安全性評價。
貼膜法, 屬于定量方法, 其試驗原理為通過定量接種細菌于待檢驗試樣和對照試樣上,用貼膜的方法使細菌均勻接觸待檢驗試樣和對照試樣, 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后, 洗脫得到待檢驗試樣和對照試樣上的活菌數,通過計算抗菌率或者抗菌活性值的結果反映試樣的抗菌性能。 主要用于非吸水性,且可制成有一定面積的制品(件)和涂層, 如塑料、 陶瓷、 漆膜、 板材和金屬等硬質表面材料抗菌性能的檢測。
吸收法, 屬于定量方法,其試驗原理與貼膜法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沒有用貼膜的方法使細菌均勻接觸試樣,而是利用試樣材質的吸水特性使細菌與試樣接觸。 主要用于具有吸水性, 如無紡布、 織物、 泡沫、 粉末和微孔材料等制成的零部件抗菌性能的檢測。
振蕩法,屬于定量方法,其試驗原理與吸收法類似,因其檢測過程中細菌和試樣接觸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振蕩培養而得名。 主要用于粉末、 纖維、 織物、 塑料粉體和微孔濾材等材料抗菌性能的檢測。
抗菌性能檢測標準
JC/T 897-2014 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
GB/T 21866-2008 抗菌涂料(漆膜)抗菌性測定法和抗菌效果
GB/T 20944.1-2007 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第1部分: 瓊脂平血擴散法
GB/T 31402-2015 塑料表面抗菌性能試驗方法
GB/T 21510-2008 納米無機材料抗菌性能檢測方法
GB/T 23763-2009 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的評價
GB/T 30706-2014 可見光照射下光催化抗菌材料及制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及評價
HG/T 3950-2007 抗菌涂料
JC/T 1054-2007 鍍膜抗菌玻璃
JC/T 939-2004 建筑用抗細菌塑料管抗細菌性能
QB/T 4371-2012 家具抗菌性能的評價
JISZ 2801:2010+2012 抗菌產品抗菌活性和功效試驗
ISO 22196-2011 塑料和其他非多孔表面抗菌活性的測量
ASTME 3031-2020 陶瓷表面抗菌活性測定的標準實施規程
ISO 17721-1-2021 瓷磚表面抗菌活性的定量測定試驗方法第1部分: 含抗菌劑的瓷磚表面
ISO 17721-2-2021 瓷磚表面抗菌活性的定量測定試驗方法第2部分: 含光催化抗菌劑的瓷磚表面
GB 4789.2-2022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菌落總數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