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有的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同樣適用于家紡產品的抗菌性能測試。從選用的菌種上來看,通常選用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革蘭氏陽性菌的代表、大腸桿菌作為革蘭氏陰性菌的代表,而白色念珠菌則作為真菌的代表。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方法主要有定性測試方法、半定量測試方法和定量測試方法。
作為第三方檢測中心,中科檢測機構擁有CMA和CNAS認證檢測資質,檢測設備齊全,數據科學可靠,可出具國家認可的紡織品抗菌功能評價報告。
抗菌性能的定性測試
目前用于紡織品抗菌性能測試的定性方法主要有美國的AATCC90《紡織材料抗菌性能的評價:瓊脂平皿法》、AATCC30《抗真菌活性:紡織品防腐和防霉性能評價》、日本的JISZ2911《抗霉性試驗方法》以及中國的GB/T20944.1《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第一部分:瓊脂平皿擴散法》等。定性測試方法主要是通過在培養基上接種測試菌,然后放入被測織物試樣,經一定時間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后,用肉眼觀察與織物試樣接觸或周邊的培養基上接種菌的生長情況,從而判斷被測樣品的抗菌性能。這類定性方法的優點是費用低、速度快;缺點是不能對樣品的抗菌活性給出定量的評價結果,且主要適用于溶出型的抗菌產品。
抗菌性能的半定量測試
紡織品抗菌性能的半定量測試目前應用得比較多的是平行劃線法,可相對快速、方便地給出被測樣品抗菌性能的半定量結果,其代表性的測試標準是美國的AATCC147《紡織材料抗菌活性評價:平行劃線法》。該方法是將測試菌種以平行劃線的方法接種在培養皿中的營養瓊脂平板上,形成5條平行的條紋,再將樣品垂直于劃線方向放置在瓊脂平板上,并輕輕擠壓,使其與瓊脂表面緊密接觸,在一定的溫度下放置一定時間,然后觀察劃線部位的測試菌種的繁殖情況,測量在劃線與試樣接觸的邊緣所形成的抑菌區寬度,并以此來表征試樣的抗菌能力。該方法同樣不能給出被測樣品確切的抗菌性能數值,但可作為有效的半定量測試手段對被測樣品的抗菌性進行大致的判斷。該方法僅適用于溶出型抗菌產品,完全不適用于非溶出型抗菌產品。
抗菌性能的定量測試
目前紡織品抗菌性能的定量測試方法采用得最多的是燒瓶振蕩法和吸收法。燒瓶振蕩法是通過紡織品在菌液中的振蕩,使細菌與紡織品所含有的抗菌劑接觸,根據振蕩前后菌液中所含活菌個數的變化,作為抗菌性能的主要指標;而吸收法則是將含有規定濃度的菌液滴加于抗菌紡織品試樣和不含抗菌劑的對照樣上,在規定條件下培養一定時間后,對培養前后的試樣和對照樣分別用規定的洗脫液進行洗滌,之后再對洗脫液中的活菌記數,通過對比培養前后活菌個數的變化來評價抗菌性能。
現有的紡織品抗菌性能定量測試方法的標準主要包括美國的AATCC100《紡織材料抗菌整理劑的評價》、ASTME2149《動態接觸條件下固定抗菌劑抗菌活性測定的標準試驗方法》,日本的JISL1902《紡織制品抗菌活性和效率的測試》我國的FZ/T01021《織物抗菌性能試驗方法》、GB/T20944.2《紡織品抗菌性能的評價第二部分:吸收法》和改良的奎因(Quinn)法等。定量測試方法的優點是定量、準確、客觀,缺點是時間長、費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