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品抗菌性能是指紡織品經過抗菌整理劑處理或在紡絲過程中,添加抗菌劑到纖維聚合物中而制得的紡織品,從而讓紡織品達到能夠抑制細菌的繁殖或使其失去活性的功能。紡織品抗菌性能是紡織品的一項重要指標。
作為第三方檢測中心,中科檢測機構擁有CMA認證檢測資質,檢測設備齊全,數據科學可靠,可出具國家認可的抗菌性能評價報告。
抗菌性能評價標準
抗菌性能評價方式:在其表面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來測試。
抗菌和防霉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抗菌塑料一般具有一定的防霉效果,所以通常未作明確區分。
ISO 22196 塑料制品表面抗菌性能評價方法
JIS Z2801 抗菌塑料抗菌性能檢測方法及抗菌效果
GB/T 31402 塑料表面抗菌性能檢測方法
JC/T 939 建筑用抗菌塑料管抗細菌性能
GB 21551.2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抗菌、除菌、凈化功能 抗菌材料的特殊要求
國內外常見的抗菌評價標準中,通常以抗菌活性值或者抗菌率來表征抗菌性能,抗菌活性值R=2時,相當于抗菌率為99%,R=3時,相當于99.9%,一般認為抗菌率達到99%時具有較強的抗菌效果。
抗菌性能評價方法
1、最小抑菌濃度(MIC)
將抗菌劑稀釋為不同濃度,作用于菌株,定量測定抗菌劑對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
具體做法是在液體培養基里注入一定濃度無機抗菌劑,在這樣的培養基里面接種試驗菌液,振動玻璃器皿使無機抗菌劑在培養基中均勻分散,觀測細菌是否生長。此法的不足之處是由于無機抗菌劑在培養基中不溶解,試驗時要使無機抗菌劑培養基完全均一分散較為困難,可能會造成一定誤差,其次,最終觀測細菌是否生長是靠肉眼決定的,所以此法有一定的誤差范圍。
2、最小滅菌濃度(MBC)
最小滅菌濃度(MBC)是測滅菌的最低濃度的方法。它同MIC試驗法一樣,通過振動使無機抗菌劑在菌液中均勻分散,振動1小時后得到殺死細菌的無機抗菌劑的最低濃度。使用本方法時產生作用的時間需要1小時,根據抗菌劑的種類和目的不同,其時間或長或短。測MBC的過程與MIC的相近,所以MBc法的不足之處大致與Mlc法的相同〕。
3、抑菌圈法
抑菌圈法又可以稱為瓊脂擴散法,是一種定性或初步判斷抗菌劑抗菌作用強弱的方法。將試驗細菌加入到瓊脂培養基里,均勻混合,傾注平板,或用L棒使試驗細菌均勻分布于平板表面,然后用各種方法使抗菌劑置于含細菌的平板上,根據抑菌圈的大小初步判斷抗菌劑抑菌作用的強弱。
4、浸漬培養法
浸漬培養法是一種定量測試抗菌紡織品的抗菌效果的方法。此法主要依據是FZ/TO1021一92,基本原理是將試樣和對照織物(未經抗菌整理的織物)分別放于三角燒瓶中,用實驗菌接種,接種后,將對照織物上的細菌立即洗滌并測定細菌數量,將試樣恒溫培養后,洗滌細菌并測定細菌數量,然后計算出試樣上的細菌減少百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