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變態(tài)反應是指通過重復接觸某種物質后機體產生免疫傳遞的皮膚反應。化學物質引起的變態(tài)性接觸性皮炎,屬IV型(即延遲型)變態(tài)反應,在人類的反應可能.是瘙癢、紅斑、丘疹、水皰或大皰,動物僅見皮膚紅斑和水腫。
化妝品安全性評價試驗方法中的皮膚變態(tài)反應試驗分為:皮膚變態(tài)反應試驗、皮膚光青和光變態(tài)反應試驗、皮膚光變態(tài)反應試驗。
化妝品皮膚變態(tài)反應試驗原則
由于接觸致敏的發(fā)病過程致敏(誘導)和激發(fā)兩個階段,動物在第一次接觸受試物后至少1周,再次給予激發(fā)接觸。通過激發(fā)接觸能否引起皮膚反應確有無致敏作用。
實驗首選動物為白色豚鼠,每組動物數(shù)10~25只。
化妝品皮膚變態(tài)反應試驗方法
豚鼠最大值試驗(皮內和涂皮結合法,簡稱GPMT)
1、從頭部向尾部成對地做三次皮內注射。(1)注射0.1mlFCA;(2)注射0.1ml受試物;(3)注0.1ml受試物與FCA的等量混合物。如圖1所示,各點間距1.5cm。
2、注射后第8天,用2cmX4cm濾紙涂以用適當賦形劑(花生油、凡士林、羊毛脂等)配制的受試物,將其貼敷在上背部的注射部位,持續(xù)封閉固定48小時,作為第二次致敏。為加強致敏作用,對無皮膚刺激作用的化學物質,可在第二次致敏前24小時,在注射部位涂抹10%十二烷基硫酸鈉(SLS)。對照組僅用溶劑或賦形劑注射或涂抹。
3、激發(fā)接觸,即在末次致敏后14~28天,分別用2cmX2cm的濾紙涂以受試物,再次貼敷在上背部兩側的去毛區(qū),持續(xù)封閉和固定24小時。對照動物作同樣處理。
4、激發(fā)接觸后,24、28和72小時觀察反應,按表6進行皮膚反應強度評分。
局部封閉涂皮法(Buehlertest簡稱BT)
1、實驗前24小時,用脫毛劑將豚鼠背部左側3cmX3cm范圍區(qū)脫毛。
2、將受試物0.1~0.2ml涂在2cmX2cm濾紙上,并將其敷貼在去毛區(qū),二層紗布一層油紙覆蓋,再以無刺激膠布封閉固定,持續(xù)6小時。第7天和第14天以同樣方法重復一欠。
3、激發(fā)接觸,即末次致敏后14~28天,將0.1~0.2ml或低于誘導濃度的受試物斑貼于豚鼠背部左側2cmX2cm去毛區(qū)(接觸前24小時脫毛),然后用二層紗布、一層油紙和無刺激膠布固定6小時,將斑貼受試物拿掉,24和48小時后觀察皮膚反應,按表5評分。
4、對照動物僅給了激發(fā)接觸。
5、試驗要求動物數(shù)每組10~20只。